小說是文學的一種樣式,一般描寫人物故事,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,它是擁有完整布局、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。
巴塔耶的魅力何在呢?朱嘉漢正色道:「我認為,當他逼近了那個不可言說的極限體驗時,就會乾脆地停筆,讓沉默發生。那就像是人類遇到某些神聖的時刻,會突然集體陷入巨大靜默一樣。這是文學的本質,而我覺得巴塔耶的
《鬼地方》之後,陳思宏寫了另一部夏日系列的長篇小說《佛羅裏達變形記》。 《鬼地方》寫空間,以空間帶出時間;《佛羅裏達變形記》寫時間,用時間拉開空間。但兩者都在描述生命的崩壞、混亂等狀態,藉由朝陽、暴雨
【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】 有網友在 PTT 上問卦:前幾年琦君女士、周夢蝶先生、陳冠學先生逝世,前幾天余光中先生也走了,請問台灣文學界現在的霸主是誰呢? 這的問題得到專業台灣所研究生解答啦,厲害的
黃玟嵐/採訪、整理‧張凱傑/攝影 親愛的大人,我是為你好! 十七歲的我們覺得你才更應該看──整治現代大人病的十四本書。高校生親開處方,對症下藥,絕不苦口,約好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。 ▲(閱讀更多
2020的臺灣出版業,作家、編輯、行銷們各自交織出的景色,已將萬言化作千花,各自綻放在山頭,用文字的萬馬奔騰之力,猛烈地迎面而來。「疫」常之年突如而至,作家非但沒有放棄,儘管開卷有「疫」,也用文字努力
如果一個作者、兩個作者、更多作者,他們文學筆下所建構的中國社會是如此令人感到無助、失落、離亂、甚至到最後可能行屍走肉或無感時,很好奇作者自身是處在一個怎樣真實的中國社會,才會寫出這些令人沉重到無法呼吸
甫離開文策院院長一職的胡晴舫曾說,人類讀文學、寫文學就是為了創造一片星空,我們藉由訴說故事、建立溝通、渴望愛與認同,努力保護生命的脆弱,對抗時間的殘酷,渴望照耀自己鍾愛的一切。以下十本值得反覆閱讀的作
「故事」網站的共同創辦人謝金魚告訴我最近發生在網站上的一個「故事」。「我們的網站上有台灣史,有個老伯......
如今在倫敦亞非學術院(SOAS)任教的歐陽文津,在阿拉伯文學與比較文學深耕有成,不僅曾任 2013 至 2015 年,英國當代小說界最重要的長篇小說獎項──布克獎評審,更於去年(2018)獲得英國國家
自己想做的工作,把它變成生活的一部份,對很多人來說是奢望,我想這是因為,很多人很少向內探求,到底我的興趣是什麼?如何才能找到「興趣」呢?答案其實很無腦,用試的!
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已經迎來最後的角逐。令許多人沒有想到的是,克羅埃西亞隊殺入了決賽。這並不是克羅埃西亞在足球場上第一次震驚世人:在20年前,號稱可以用左腳拉小提琴的達沃·蘇克就帶領首次參加世界盃的克羅
文╱尼爾.蓋曼 我希望在場的各位不是為了求一個答案而來的。作者最知名的特質就是不擅長給答案。我們的確時常提出答案,但都不可靠,太個人經驗,又都是道聽塗說,而且想像成分太多。 假如你希望我們的答案能讓你
犯罪小說一直為讀者喜聞樂見,也是改編為電視、電影作品的熱門選材。許多人讀犯罪小說有上癮的感覺,甚至到廢寢忘食的地步,這很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,醫學研究顯示,讀犯罪小說可以抵抗抑鬱。
“要毀滅一個文化,你不需要燒光它的書,只需要讓人們不再閱讀。” “You don’t …
在大學裡教書超過二十年,那一年,她卻毅然辭去教職。「系上的爭鬥或張或弛,從未休止,我既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,不想捲入任何一場戰爭,就顯得更加孤立了。曾經我試著想做調停人,卻發覺兩派都有著英雄的悲壯感,都
英文世界聲譽最高的國際文學大獎「曼布克國際獎」(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,1968至今),昨(12)日公布2018入圍的13小說長名單,台灣作家吳明益以《單車失竊記
1967年12月27日,年僅26歲但已經在音樂圈中頗富盛名的民謠詩人巴布迪倫,正式發行了他的第八張錄音室專輯《John Wesley Harding》,這張專輯標誌著迪倫從前三張電氣味濃厚的專輯中,重
他們需要剛剛好的醉度, 把不能說的話吞下去,把最想說的話說出來。 對,冬天已經結束了。──台灣啤酒・春綠
作家吳明益今年以「單車失竊記」入圍英國曼布克國際獎,國籍一度遭擅改為「中國台灣」,他立即嚴正抗議。吳明益說,台灣在國際上受到很多壓迫與委屈,他並不是要聲張什麼,但有2000多萬人在台灣生活,「我代表一
人為何會生病受苦?為何一夜間會有數千人被瘟疫奪去性命?這些疑問,千百年來未曾消失
文/小部 近年來臺灣妖怪已然成為顯學,相關的遊戲、漫畫、小說、旅遊踏查文學一一出現,媒介多樣,蘊含多方可能性。在眾多創作者中,「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」可謂先鋒。這個原本只是大學時期就一起玩實境遊戲跟寫小
疫情無日無之,不少人透過閱讀排遣寂寞,但慰藉卻未必來自心靈雞湯。過去一年,以氣候災難為題的幾部末日類小說便榮登美國暢銷書榜,主角通常是置身末世災劫後的世界,或者親眼見證末日降臨,但故事也不是要散播絕望
體性鮮明的文學家置身於字母會這樣的文學團塊中,對小說家自身的寫作狀態、精神內容與實際生活,產生了什麼化學反應?
《BO》導讀:你還記得你上次讀完一本經典文學是哪時候的事嗎?(《哈利波特》《格雷》不算喔 XD),我們似乎越來越少把時間花在讀一本書上,是因為科技發展迅速,大家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 Facebook 和
編譯/黃彥霖 作家們常被視為是對未來社會如何發展有獨到觀察的人。有些眼光太過前衛的創作者或許會陷入無人瞭解的孤獨困境,但只要他們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同伴,就會顛覆整個社會,甚至改變未來。 1981年,在
在沉重的黑暗深處,安靜呼吸去年才治好大腸病,今年初心臟又出狀況,駱以軍這半年大病沒看多少書,「跑完醫......
文/犁客 宮部美幸寫推理小說──就算你沒讀過宮部美幸的作品或者根本不讀推理小說,可能都知道這事,甚至知道宮部美幸的作品《模仿犯》多被推崇、寫了多少日本社會眾生相。 事實上宮部美幸不止寫推理小說。她也寫
科幻小說經常出現一些天馬行空的假設和概念,譬如穿越時空或是曲速引擎(Warp drive)一類。這些故事打破現實的局限,引發人類的想像力,甚至啟發科技的發展,惟有些人質疑,科幻小說的價值比起文學小說低
文/犁客 「我不敢看恐怖片。」笭菁講得很直接。 當然,寫恐怖小說的作家不一定要熱愛恐怖片,不過完全不敢看未免有點誇張;笭菁解釋,「恐怖片不是都會用聲音故意嚇你嗎,我最怕那個了。」 音效的確是許多恐怖片
編輯/蕭譯婷 比爾蓋茲與巴菲特每年年底開的書單、馬克·祖克柏的個人閱讀方法……知名的成功人士多數都熱愛閱讀。透...